從運輸方式來看,在絲路經濟帶上,公路運輸的發展空間有可能比鐵路運輸大。雖然鐵路運輸運距長,且成本只有公路運輸的一半,但鐵路運輸運能小,一列火車的運能一般在3500~6000噸。而且鐵路運輸通過能力差,目前大部分還是客貨混運,客運專線還在修建。相較之下,公路運輸的潛力更大。此外,只要鐵路發展,就意味著相關公路網要擴大,因為需要公路運輸去集貨。而且西部現實情況也主要靠汽車運輸。比如新疆的生產資料,主要就是公路運輸。
當然,目前而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物流運輸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物流組織存在問題,管理、營銷、運營系統不夠健全。比如從東部組織貨物運往歐洲,沿途需要經過哪些國家,每個國家的具體做法,還不清楚。公路、航空、鐵路聯運體系還沒建立。目前雖然開設了很多去往歐洲的專列,但回程是空車,無形中增加一倍成本,成本相當高。回程集裝工具太專業,導致一些散裝的貨物無法運輸,也是回程適銷貨物不多的原因。
第二,各自為政。因為政府對專列有補貼,幾個城市都在爭起點、爭節點、爭專列。但即便開了專列,火車也裝不滿。靠政府補貼造勢,這不是市場運行的方式,一旦政府補貼取消了,怎么辦?
第三,國際貨運資質、水平、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開設的專列,都是與國外物流企業合資成立公司,國外部分由外國公司搞定,我們只負責國內。這種合作雖然體現了國際分工,但也說明我們沒有相關方面的國際人才,單憑我們在國外打不開局面。
第四,貧困地區物流量不足。絲綢之路過了寶雞后,沿途城市人口少,資源也不豐富。當地需要有產業的發展,但沒有人、沒有財力,無法形成加工業。勞動力、消費力都不足,無法擔負起成為貨物集散節點的重任。
對于上述問題,建議第一,國家必須統籌規劃,沿線各個城市通力合作。從絲綢之路上找到一兩個城市,作為專列的集結點,開設專列。比如從鄭州每個星期發1班歐洲專列,首先要通過公路運輸在周邊400公里范圍內集中貨物。部門之間要協同,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各管一塊。
第二,加大一些投資,開發一些產業。我去過甘肅定西,發現那個地方的亮點在于新興產業,其中在制藥、馬鈴薯加工方面有很多專利,也有研發產品,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投資,缺乏接通資金的管道。沒有資金,無法產生物,沒有物,就沒有流。國家對這個貧困地區的政策是年年扶貧,倒不如扶植它的產業,沒有產業聚集不了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