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分析說。
今年7月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出臺,提出現階段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等11個方面。
8月19日國務院舉行常務會議,討論了作為生產服務業的科技服務業。上述會議提出,要以研發中介、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領域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意義重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指出,通過發展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助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是提升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由注重規模化、集中化生產向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個性化定制轉變,從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態環境代價向創新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轉變。
他認為,"十二五"服務業發展目標是47%,這一目標在今年就可以實現。
生產性服務業有望加快
中國生產型服務業將迎來新的時期新的時期。
所謂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多年來中國工業快速發展,但是相應服務業沒跟上。
以科技服務業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近年來國際上發表的科技論文總數世界第二,但是被引用的次數并不高,轉化為生產成果的比例也不高。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峰認為,中國科研轉化過程中存在產權問題,是成果轉化率低下的又一原因。
現在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科研和技術轉移,和創業孵化,能使得經濟快速發展,因為目前科技服務業內行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北京的技術產業已經占據了北京GDP的7%。科技服務業還能帶動其他行業和產品升級,科技服務業所提供的技術型新服務將會優化市場配置。而科技服務業也順應了中國調整產業結構的時代潮流。
下一步要放開對科技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限制,"目前收益分配問題也降低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科技服務業依賴于高校、研究院的研究員,現在的收益分配卻還是按事業單位的辦法,打消了研究員的積極性。"他說。
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發展科技服務業進行了部署。該會議指出,下一步要以研發中介、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領域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
具體而言,要有序放開市場準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支持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科技服務企業發展。 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大型科技儀器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向社會開放服務。
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務發展等。
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強化國際交流合作。讓科技服務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供支撐。
這是繼7月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強調重點發展11個生產性服務業措施后,新出臺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措施。
促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認為,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能促進中國制造業產業的升級。
在這一背景下,通過發展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助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研發設計服務是產業鏈上一個重要環節,并且處于"微笑曲線"的高端,加工制造、營銷等也是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融合,也就是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加工制造行業也包含著很多研發設計服務活動。
目前中國經濟這幾年進入了增長階段轉換期,由前些年的高速增長轉變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減弱,部分制造業行業還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現象。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是提升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由注重規模化、集中化生產向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個性化定制轉變,從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態環境代價向創新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轉變。
目前大量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的支撐。究其原因,與創新成果轉化和市場服務意識不足,國內產學研合作協作不夠等有關。
"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有助于形成知識流動、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提升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他說。
目前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條中獲得收益比較低。
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A380空客飛機。再如蘋果手機盡管在華生產,但是中國代工蘋果產品僅獲2%利潤。主要的問題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條中研發、設計、銷售、品牌等等沒有話語權。
比如以醫藥企業為例,國外的制藥企業把大部分資金投向了研發和銷售,核心競爭力是研發能力和品牌,國內很多制藥企業是做仿制藥,不搞研發,這條路越來越行不通,做好研發,形成專利和品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而國內制藥企業的轉型升級已經開始,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已成為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的醫藥研發外包首選地。
近年來中國企業也有逐步掌握國際產業話語權的案例。
比如中國企業華為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去年已經成為全球老大,營業收入超過了愛立信。該企業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近10年共投入約250億美元。
在無線通信領域,華為已從2G的跟隨者發展為4G的領跑者。華為的發展更多地是依靠研發設計服務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加工制造能力的提升,表面上看華為賣的是電信設備,實際上華為賣的是技術、專利和整體解決方案。
不過,華為這樣的企業畢竟在中國是少數。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夏杰長認為,未來服務業發展的潛力將盡快釋放。長期以來,對服務業管束太多,服務業要素的供給和市場需求都被壓抑了。也就是說,本該發展起來的被抑制住了。"服務業發展關鍵是打破壟斷,完善規制。"他說。
數據顯示,隨著國家大力實施簡政放權,實施工商注冊登記等改革,上半年,服務業新增企業數量達到129.06萬戶,占新登記企業總數的78.1%。這釋放出服務業正在加快發展的信號。
十二五目標有望提前完成
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整個服務業快速發展,進而實現服務業十二五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認為,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最大產業和吸納就業的第一主體。 "十二五"服務業發展目標是47%,這一目標在今年就可以實現。
當然,這主要是制造業增速放緩、服務業增速相對提升導致的,并不是因為服務業自身的增速實現了大幅提升。
根據了解,"十一五"時期,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0.7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分別提高了2.5個和3.5個百分點。
不過,2005-201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上述十一五的服務業目標并未完成。2010年服務業比重僅僅為43%,未達到43.3%的目標。個別年份,比如要2007年還出現了服務業比重下降的情況。
2011年全國服務業比重為43.1%,比上一年僅僅增加了0.1個百分點。進入2012年以懷念,服務業比重提升較快。
統計數據顯示, 2012、2013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44.6%、46.1%,分別比上一年增加1.4、1.5個百分點。
2014年上半年三產占GDP的比重是46.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這是2013年服務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后,繼續保持這樣一種增速快于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繼續提高的勢頭。
此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這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是趨勢性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研究所服務業研究室主任姜長云指出,近年來制造業發展放慢后,服務業發展的優勢顯得更加明顯。今年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達到49%,全年該比重有望比一季度低,但是十二五提前或者超額完成服務業47%比重目標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