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代物流報
敬業精神的感召
諸葛亮是一個高度敬業的典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最好的寫照。諸葛亮只活了54歲,在五丈原病逝,他要求下屬敬業奉獻,自己首先做到最好,就是率先垂范,效果也就順其自然就產生了。"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自己下屬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這是一種無言的要求,一種更高的威信,正面感召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我們強調員工的敬業精神有兩種手段:一種是正面的感召,告訴團隊成員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才是偉大的;另一種是制約的力量。我們要承認在企業的管理過程當中,除了正面的例子,也有一些負面的甚至不好的現象產生,這個時候有必要通過制約的力量來引導團隊成員改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僅僅是文字的力量,這當中還蘊含著深邃的敬業精神。
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現代市場經濟在日益凸顯效率、競爭、人員素質、科學水平等特點的同時,責任和與之相適應的忠于職守、對本職工作甘于投入的敬業精神也日益凸顯了出來。可以說,成功的企業、成功的個人背后都有著一流的敬業精神做依托。諸葛亮的敬業精神正好屬于前者,用自己的"榜樣"力量來感召員工。這一點的直接效果就體現在,作為"外來戶"的姜維九伐中原也要完成諸葛亮的遺志方面。
事有巨細,未必躬親
諸葛亮行事周密,管理上習慣于親歷親為,夙興夜寐。他是三軍統帥,帶著部隊作戰的時候"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凡軍中有違反軍紀,打20棍以上的,他都親自來處理。具體的事務不光是戰略、戰術,大量的、日常的事務都要由他去管理。
諸葛亮之所以"事必躬親"就是沒有充分授權,原因有三:一是蜀國沒有系統地培養出人才,認為無人才可用:二是沒發揮下屬的潛能,不敢把權力下放:三是雖然短暫地放了權,卻又患得患失。這樣一來,導致他事事不放心,工作越來越忙。
對于現代的企業CEO而言,這是要引以為戒的,特別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要學會適當的放權,要學會放手用人,相信自己的員工能將事情完美地完成。
在劉備的時代,蜀國是很強盛的,這種強盛不僅是他的戰略態勢節節勝利,還在于他的人才鼎盛。文臣武將一時稱雄,文臣的諸葛亮,法政龐統,都是一時的人杰;武將當中的五虎上將,魏延等等是將星閃爍。
但是由于諸葛亮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大樹底下沒有長出應該長出的草。這種管理風格就帶來了巨星隕落之后,蜀國開始走向衰落,因為后繼無人了。"事必躬親"有很大的弊端,人才缺乏成長過程中的實戰鍛煉。要成就卓越需要整個團隊的快速成長,而不是個體的成長。人才并不是什么都會的,上天賦予我們本能就是生下來會哭。人才要成長,需在成長過程中實戰鍛煉。
中國有一句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除了看書學習之外,還要去鍛煉,實戰中的鍛煉很重要。因為劉備集團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CEO這里,集中在企業高層去完成,那么人才就沒有鍛煉機會。沒有鍛煉機會,學習就沒有用武之處,丞相搞定一切,不給別人機會,這就使其他人缺乏成長的空間和動力。
諸葛亮的管理風格是現代的家族民營企業很容易存在的問題,創業者也是管理者。樹太大了,下面的小草享受不到陽光,沒有陽光的照耀,小草不能成長。我們不僅需要小草,還需要其成為參天大樹,這樣才能撐起企業更大的一片天空。
但是由于這種管理風格上的限制,導致我們沒有達到理想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之下,團隊的建設就不能適應事業發展的需要。
因此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需要克服自我的局限,廣納賢才,人盡其才,同時要加強制度建設,用制度來防患因為放權而衍生的管理問題。